軟件公司應思考的移動互聯網模式
隨著移動互聯網熱潮的推進,面向消費者服務的移動app等軟件公司產品大都采取免費策略來贏得大量用戶的注冊使用。在成功獲得大量用戶基數并通過功能迭代和運營策略增強用戶粘著度之后,軟件公司如何把流量變現?其中有兩種常見模式需要仔細研磨出用戶價值點和操作可行性。
從軟件app到智能硬件的結合
過往兩年軟件公司的移動應用創業項目風起云涌,目前在社交、工具、搜索、天氣、打車等幾大工具領域的競爭也都塵埃落定了。然而,在各自領域里砸錢拼資源堆出上百萬上億用戶的app優勝者面臨著無法變現的壓力,紛紛尋找"軟硬結合"方式,切入智能穿戴、智能家居領域,想最終借助硬件為載體,實現盈利。
于是乎我們在這一兩年能看到互聯網公司或軟件公司扎堆進軍智能硬件行業,生產了許多在消費者看來有些莫名其妙的智能設備,無論是空氣監測器還是跟蹤運動&睡眠數據的手環等,所實現的目標幾乎無異——數字化是生活。這正是軟件公司擅長的,把硬件傳感得到的數據通過手機app展現出來。但問題是,生活中的每項數據都是我們必須知道的嗎?或者說,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為一些數據開發一個非平民化價格的硬件載體的必要?
其實這些數據過去就一直存在,只是缺少一個媒介將它表現出來?,F在的智能設備呈現了睡眠時間,運動卡路里,空氣溫度等。但我們每天可以處理以及記錄的信息是有限的。碎片化信息已經過剩,我們需要的不是讓人焦慮的已有信息,而是根據客觀情況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從智能硬件到軟件服務的結合
另一種模式是軟件公司與硬件公司合作,在售賣硬件基礎上提供軟件或云服務平臺。由于國內硬件公司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產品外觀模仿特色少,技術創新更少,銷售方面是賣掉一個產品死一個客戶的情況,所以很多硬件廠商想出了結合軟件提供增值收費的長期盈利方式。
我們看看類似智能燈可以打開手機app去控制開和關、調節燈光效果;智能窗簾可以打開手機另一款app去控制開和關等,市場上充斥著大量這類智能硬件+軟件應用。第一次接觸消費者會因為新奇而去操作相應的app,久了后,只會覺得很麻煩。因為這種操作方式一點都不智能。軟硬結合的智能家居,硬件方面需要通過更加智能的算法和功能定義盡量減少我們消費者對產品本身的互動——智能設備自動學習消費者生活習慣后,甚至完全不需要互動,讓我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簡單。然后再通過獲得的數據進行軟件分析豐富的我們生活數據,以最有效率的形式為我們提供多元化的生活服務。
深圳軟件公司-睿森軟件
